4月19日至20日,我院旅游系组织旅游管理(中法合作)专业2022级111名本科生赴湖州莫干山,开展为期两天的课程实践教学活动。本次活动是《山地旅游》和《乡村旅游》两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,带着问题深入实地,先后走访了后坞村、劳岭村和庾村,围绕乡村旅游发展、山地旅游治理、游客行为特征等主题展开调研与分析。教学活动由中法双方教师联合带队完成。
“回归自然”的田园漫游:后坞村
后坞村位于德清县莫干山镇南麓,面朝太湖、背靠青山,生态资源丰富,气候温润宜人,是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、气候康养乡村和3A级景区村庄。近年来,后坞村借助民宿发展浪潮,将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,重点打造民宿经济。调研过程中,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走访了多家村落民宿、土特产商贩及咖啡馆,通过访谈方式了解其发展历程与运营模式。不少民宿由村民自家房屋改建而成,装修风格融合本地民俗与西式审美,彰显“土洋结合”的特色。尽管当前为旅游淡季,但不少优质住宿在周末依然“一房难求”,尤以来自上海、苏州等地的城市自驾游客为主,还有房车营地和摩旅群体活跃其间。
“洋家乐”的原点追溯:劳岭村
劳岭村地处莫干山镇南部,是中国“洋家乐”发源地之一,兼具历史底蕴与生态魅力,被评为“中国最美休闲乡村”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。村内拥有近10处历史文化遗迹,包括石颐寺、劳岭古道等古建筑资源,同时也是“深山劳岭,裸心养生”乡村休闲度假理念的实践基地。
同学们在劳岭村围绕民宿经济、生态农业、游客动机等展开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,实地参观了石颐茶场、义远有机餐厅、劳岭水库等景观节点。调研中发现,该村通过整合山水林田资源,发展特色茶园、蓝莓园、油菜花田等季节性观光农业,形成了“农旅融合”的发展新格局。劳岭村依托“洋家乐”品牌,形成以三九坞、鸭蛋坞、岭坑里为代表的民宿集聚区,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前来度假。同学们在调研中重点关注了“洋家乐”在地化运营与外来资本进入之间的互动机制,深入探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。
“文艺小镇”的历史更新:庾村
庾村位于莫干山镇中心,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、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重点村,也是近代登山运动、杭莫公路终点等历史事件的见证地。如今的庾村,不仅承载着“到庾村去”的传统记忆,也以庾街改造工程焕发出新的城市魅力,集文创空间、剧院、美术馆、书店、营地公园等为一体,成为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典范。
调研过程中,同学们重点参观了庾村广场、钟楼、民国图书馆以及周边文创商铺,围绕空间更新与旅游业态展开观察与记录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在莫干山美术馆欣赏画作时,一组同学偶遇了一位法国女孩。当他们尝试用法语与她沟通并邀请她填写问卷时,她爽快地答应了。这份问卷不仅收获了数据,更承载了跨越文化的温暖互动。
本次实践教学不仅是旅游管理专业“知行合一”教学理念的体现,也是我院中法合作教学模式改革持续深化的成果之一。活动中,学生们通过实地观察、深度访谈与问卷分析等方式,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真实情境,提升了发现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课程结束后,各小组还将围绕调研主题撰写实践报告,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成果。
近年来,中法教师团队致力于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创新,通过融合中法优质教育资源,不断打通第一课堂、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的边界,助力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掌握知识、锻炼能力、拓宽视野。此次莫干山课程实践活动,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山地与乡村旅游的理解,也激发了对行业发展的热情与责任感,为培养“脚踏实地,行稳致远”的国际化旅游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。